12月16日,首屆廣州當代藝術博覽會在廣州海心沙展覽館正式開幕,展會時間為12月16日—20日。
首屆廣州當代藝術博覽會,選址廣州珠江邊的海心沙展覽館。作為廣州第一個當代藝術的博覽會,開幕首日云集了眾多知名畫廊主、藏家、策展人、藝術家、藝術機構同行,共同見證首屆廣州當代藝術博覽會順利開幕舉辦。
開幕式現場
據悉,本次博覽會邀請了來自亞洲、歐洲、美洲的33家一線國際國內畫廊參加,展出全球高品質的現當代繪畫、雕塑、影像、裝置及多媒體藝術作品。博覽會以“藝術共同體”為宗旨和理念,希望通過藝術的形式,闡述一個包容的態度,從個人或大眾出發,去觀看一個充滿期待和具有未知性的當代藝術博覽會。
展覽現場共呈現四個單元,分別為畫廊單元、論壇單元、主題單元和影像單元。其中,主題單元和影像單元陸續呈現二十余件國內外藝術家的優秀作品,論壇單元將邀請數位藝術家、策展人、美術館館長、收藏家、藝術商業等業內人士分享交流座談。
本次博覽會為廣州本土的畫廊提供了一個和國內外畫廊交流的平臺,為廣州當代藝術生態的發展創造更多契機和可能性。同時,也力求將廣州當代藝術博覽會打造為亞洲最具影響力的當代藝術博覽會之一。
廣州當代藝術博覽會將為年末的廣州,開啟一場充滿未知的藝術之旅,“廣州當代”將是2020年的年末“彩蛋”。
展會精彩搶先看
★公共藝術單元:廣州森林
“廣州森林”作為首屆廣州當代博覽會的公共藝術展,象征著藝術與城市之間,如森林一般的有機關系。它既是對這座城市的多樣性、豐富性的形容,又是對亞熱帶植被高低錯落,藤蔓繁雜的迷人歌頌。
展覽由花園、植物和動物題材開始,選取了十幾件形態各異,語匯豐富的藝術作品。在這些作品中,自然之物、人造物和工業產品含混一處,共同組成一座廣州森林。“莫奈花園”,灰色的池塘,來自童話世界的噴泉成為森林中的幾處景色。神秘的旅程也由此展開,幾段枯木,兩棵松樹,一盞跌落的鹿角燈,兩只鳳凰和幾件充滿陌生感的雕塑,圍繞著花園,講述著藝術與現實、歷史和自然的不同故事。
和城市不同,“廣州森林”有著另一種生態。這里萬物有靈,各自生長,陽光不是唯一的方向。真假植被,人造雕塑,棕櫚盆景和折疊的花園,組成一個含混不清,充滿幻象的后現代式圖景。
展覽依據特有的地下空間,營造出一座地下花園式的展廳,作品仿佛水上漂泊的“荷葉”與“浮萍”,或是熱帶沙地中簇集或散落的多肉植物。花園成為作品的背景旋律,亦產生一種奇妙的對話關系。曲折的通道,弧形的結構打破了展覽的中心敘事,觀眾像是漫步在雨林中,忘卻方向,被森林包圍,感受著萬事萬物如藤蔓般自由生長。
“廣州森林”是一座地下花園,也是一片在城市中心的雨林,這是茂密、蓬勃多樣的生長環境,是對城市中不同族群、價值觀,多樣發展方向的歌頌,一個由藝術、空間和自然共同完成的烏托邦世界。
★影像單元:明珠影畫院
“明珠影畫院”取自廣州最早的一家電影院,也是此次首屆廣州當代藝術博覽會影像單元的主題,它既是對一段歷史的溫情回憶,又是對影像和這座城市在地關系的強調。
展覽以“今日放映”的形式,在五天中放映10部影像作品。這些不同類型的作品,來自不同的地區和時代。十部影片從一段迷失在花園旁的故事開始,到最后不同城市蒼穹下的屋頂結束,其間講述了幾個截然不同的故事,有海邊的陽光,冰封的照片,湖底的打撈,也有絲網里的二人世界,海島上的流浪漢與天鵝,或者是更漫長的時空中用光譜物理講述的一段歷史,一個寓言式的林中之夢,松樹下一場食玉尋仙的古人之旅。
回憶成為整場放映的基調,百味的情感,傾瀉于十部影像所表達的現實之中。只是影片中的想象力又為觀眾提供了穿越時空和地域的翅膀,抵達“明珠電影院”之外的一個遙遠的光影世界。
南方茂密多樣的植物,隨處可見的花園結構,也為展覽的播放空間提供了靈感。我們營造了兩個不同風格的影院,坐落在展廳兩邊的花園旁,觀眾需要通過幽林般的小徑,高低不平的起伏結構,方可抵達影院的中心,來到記憶中的“明珠電影院”。
1920年,坐落于廣州長堤大馬路的明珠影畫院,成為彼時時尚生活的地標。“明珠影畫院”和香港的“皇后”、上海的“大光明”,天津的“平安”等影院一起,開啟了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電影由此進入中國,進入千家萬戶,成為承載我們歡笑與淚水,光榮與夢想的光影殿堂。如今,一百年已經過去,這座全新的“明珠影畫院”像海市蜃樓一般出現在廣州當代藝術博覽會中,成為對一個時代的歷史敬意,又是此時此地的希望,如電影一般,影像藝術從這里進入我們的生活。
★論壇單元:
5場高水準論壇探討藝術行業生態與未來
廣州當代論壇單元在12月17日、18日和19日將呈現5場精彩的論壇,邀請數位藝術家、策展人、美術館館長、收藏家、藝術商業等業內人士分享交流座談。
1. 主題:今日雕塑
論壇簡介:崔燦燦:觀念主義藝術之后的雕塑
唐堯:游牧千高原——本土雕塑與科技相遇
姜俊:明斯特公共藝術詞典·詞條目錄
2. 主題:藝術新代際與中國當代藝術的多元化
論壇簡介:在中國當代藝術40余年的發展史中,藝術家、風格和價值取向常常被以代際的方式劃分,新生代、70后、80后都是這樣的產物。然而,對于歷史敘事和現實發展而言,這種模式是否真的有效?盡管90后已經而立,但批評界并未出現“90后”的概念。中國當代藝術的多元化、碎片化,甚至是撕裂化,導致了我們越來越難以從整體和宏觀上把握它。那么,對于可能無法形成代際的青年藝術家而言,這意味著什么?前途何在?
3. 主題: 大灣區藝術生態的復興與藝術品財富傳承
論壇簡介: 近年來,隨著中國和世界范圍內財富的不斷積累,藝術品已經成為越來越多高凈值個人、家族和企業資產配置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理解經濟新常態下的藝術財富?國內藝術市場近期行情發展如何?藝術品在另類投資中有怎樣的表現?藝術品在自貿區政策之下的新型貿易有哪些形態?基于此,我們應該構建怎樣的行業體系?
4. 主題:美術館的公共收藏與管理方法
論壇簡介:關于美術館的公共收藏目前是大家都會共同去討論的一個話題,美術館的公共收藏也是對社會最好的回饋,但是很多美術館似乎都沒有一個很完整性的公共收藏辦法以及管理方式。
5. 主題:用藝術戳破平庸的現實——收藏之趣
論壇簡介:我們為什么希望收藏藝術作品?當我們在討論藝術收藏時,是否已潛移默化地將它放在了一定的框架里面?藝術收藏是否有既定的評價標準?什么叫做“好”的藝術收藏?